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2:59:12   浏览:840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

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政府


阳政发〔2003〕51号

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省营以上企业:

《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暂行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2003年11月17日第1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规范二氧化硫排污交易,促进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山西省试点城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交易政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02)51号】和省环保局《关于将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列为二氧化 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交易政策实施示范工作试点城市的通知》【晋环办发(2002)5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是指:在总量控制前提下,政府与排污企业间进行的二氧化硫配额的有偿转让、拍卖活动,以及排污单位相互之间进行的二氧化硫配额的买卖活动。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单位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应在政府的指导下,交易双方本着自愿原则进行。

第五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计划、经济、法制、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从事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单位,不免除环境保护的其它法定义务。

第七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定本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年度二氧化硫削减计划。

第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申报、核准后的数据,按照总量控制目标制定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年度分配方案,每年年初以排污许可证形式下达各排污单位,年度分解指标原则上按上年指标的6%削减。

第九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各排污单位的年度排放指标中的每吨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即为一个二氧化硫排放配额。

第十条 排污单位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的排放配额,是一年的排污配额。

第十一条 因政府热电联供工程、集中供热工程、餐饮服务业禁烧原煤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因关、停、并、转、迁、破产等原因造成排污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其排放指标收回或调整,可将排污配额进行有偿转让,转让所得用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和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第十二条 现有排污单位的改建、扩建、合并或分立,不得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新建企业在投产当年,可通过交易获得当年的排放配额,在下一年计划中参加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的分配。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所持有的二氧化硫配额大于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其差额可以进行交易,剩余配额可以储存。但排放配额不得提前使用。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所持有的二氧化硫配额小于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其差额可以使用储存量,没有储存量的或储存量不够的,必须向市场购买。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在使用储存配额时,须填写《阳泉市二氧化硫储存配额使用申请书》,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后,储存配额方可使用。

第十六条 配额的交易采取双方议定的方式进行,交易价格为当年二氧化硫排污费的1—10倍。达成交易的买卖双方需签订《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放配额交易合同》,并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备案后,合同方可生效。

第十七条 对实施本办法第十一条收回或调整的排污配额,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拍卖资格的组织进行拍卖,也可进行有偿转让。排污单位获得排放配额,交易所得全部上缴财政,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出售排污配额,用于本单位污染治理或作为本单位污染治理工程的补偿。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每年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不得高于该单位当年所持有的二氧化硫排放配额。

第二十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二氧化硫配额跟踪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设立二氧化硫排放帐户,跟踪各排污单位的指标执行和配额交易情况,定期发布二氧化硫排污交易信息。

第二十一条 排污单位应当安装连续在线监测装置,准确计量和掌握二氧化硫排放情况,定期将数据传给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 各排污单位必须在每季度末填写《阳泉市排污单位二氧化硫排放季报表》,在每年一月十五日前如实填写上一年的《阳泉市排污单位二氧化硫排放年报表》,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核准。

第二十三条 排污单位变更二氧化硫排放方式的,应当提前30日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履行变更登记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变更。排污单位提交申请后10日内,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给予明确答复的视为同意变更。

第二十四条 每年三月,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汇总全市排污单位的《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放年报表》和《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放配额交易合同》后,向社会发布上一年的《阳泉市二氧化硫排放和排污交易公报》,公布排污单位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和交易情况。

第二十五条 未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擅自交易的,视为无效交易。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排污单位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在执行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试行)

山东省烟台市建设管理局


关于印发《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试行)的通知

烟建办[2003]93号

  
各区建设管理局、市县规划建设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把这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三年七月四日

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督管理,保护建筑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完善市场管理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山东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工作布署。

第三条 凡是在烟台市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及从业人员,均适用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建筑市场主体是指:在全市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施工图审查,以及从事建筑材料、构配件、预拌混凝土生产或供应的本地及外地入烟建筑业企业。

本制度所称从业人员是指:取得建筑业注册执业证书、岗位证书和项目经理、评标专家资格的人员以及其他从事建筑活动的相关专业人员。

第四条 市建设局负责对全市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公示进行监督管理,办事机构设在市建设局工程建设管理科。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当地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的日常管理,并按期报市建设局备案并公示。市区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由市建设局进行认定、记录并公示。

第五条 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实行动态管理,市建设局确认后,通过烟台建设信息网和市工程建设交易中心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八个月。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

(一)违反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二)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三)违反城市管理、工商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包括拖欠工程款、施工噪声扰民、刊登虚假广告等;

(四)影响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扰乱建筑市场正常秩序、不守诚信等行为;

(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七条 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应经过下列法律文书之一认定:

(一)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生效的判决书或仲裁裁决书;

(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理部门、执法机构签发的处理通知书;

(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以及经有关部门或机构查证属实的材料。

第八条 建设执法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包括委托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第六条规定,于每月5日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上月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情况。负责不良行为公示的办事机构在接到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后,5日内填写提报表上报局领导,经审定后,转建设信息网。

第九条 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自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被确认记录之日起15日内,将有关材料报市建设局审查、记录备案并公示。

第十条 在烟台建设信息网和市工程建设交易中心公示的内容包括:不良主体(从业人员)名称(姓名)、不良行为内容、公示依据、有关处理结果等。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烟台建设信息网查询已公示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烟台建设信息网网址:http://www.ytjs.gov.cn

第十二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将在资质年检、资质升降、经营范围增减及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审查等工作中,视情节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 本制度由市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中央编办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编办


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中央编办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发改财金[2013]9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以及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应用工作,特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 中央编办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若干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职责,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 中央编办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若干意见》
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3tz/W020130606578775867774.pdf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 民 银 行
中 央 编 办
2013年5月17日








附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 中央编办 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若干意见


   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是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示范带头作用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培育市场 信用需求,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和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完善信用主体信用记录、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和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迫切要求。为切实推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主体信用记录
   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主体信用记录是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 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 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加快推进行业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各地方、各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支持征信机构根据市场 信用需求,依法采集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 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要加快建立完善重点领域社会成员信用记录,疏通信用信息来源渠道。
二、切实发挥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作用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将相关市场主体所提供的信用记录 或信用报告作为其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参考。对守信者,应探索 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激励政策; 对失信者,应结合失信类别和程度,严格落实失信惩戒制度。
   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医疗卫生、工程建设、教育科研、电子商务、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领域,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率先推进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相关市场主体 的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
三、探索完善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 制度规范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和部门实际,在政府采购、 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行政管理事项中依法要求相关市场主体提供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履职需要,研究明确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运用规范。
四、充分发挥征信市场在提供信用记录方面的重要作用
征信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对外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依法推进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 交换与共享,提供符合社会各种需求的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征信业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征信机构的监管,加大对征信机构的培育力度,促进征信机构规范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突出强调征信机构的自身信用建设, 确保征信机构出具的相关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真实、可信。
五、不断健全全社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把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加强协同配合,推动形成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跨部门、跨区域应用的联动机制。要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在行政管理事项中的联合应用,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