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办事公开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2:57:17   浏览:99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办事公开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办事公开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人事工作方针、政策,规范机关行政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人事厅机关勤政廉政建设,保证人事工作高效有序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办事公开是指人事厅各业务部门凡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在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情况下,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或有关部门公布。
第三条 办事公开应坚持实事求是、民主监督的原则,做到方便群众,利于监督。

第二章 内容与范围
第四条 办事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应根据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群众关心的程序确定。
第五条 下列内容应当向社会公开:
1、人事工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2、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和依照、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管理的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条件、程序、考试成绩和结果等。
3、自治区区级机关、中央驻疆单位从异地调入乌鲁木齐地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和干部家属农转非的条件和程序。
4、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结果。
5、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升级的条件、程序。
6、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的原则、程序、结果;新疆生源毕业留内地就业的条件、程序、结果。
7、非学历培训教育班招生条件、程序、考试成绩、招生结果。
8、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程序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的条件、程序、成绩和合格标准。
9、人事争议仲裁的原则、程序。
10、派遣出国留学生及其返回安置的原则、条件、程序。
第六条 下列内容应当向有关地区和部门公开:
1、自治区区级机关和中央驻疆单位从异地向乌鲁木齐地区调干、干部家属农转非指标的分配原则。
2、选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的条件、程序和指标。
3、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和职务数额。
4、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分配就业计划。
5、军队转业干部分配安置计划。
6、自治区下达的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和工资计划。
7、非领导职数的审批条件、程序和结果。
8、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审批程序。
9、非学历培训教育班招生计划。
10、人事争议仲裁的结果。
11、回国留学人员经费资助的条件、程序和结果。
12、赴国(境)外培训人员的年度计划。
第七条 下列内容应当在厅内或单位内公开:
1、厅内提拨任用干部的空缺职位、任职条件和程序;
2、厅内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情况;
3、各类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
4、职工住房分配的房源、条件和结果。
第八条 第五、六、七条未包含的事项,应按照上述精神分不同内容及时向社会或有关地区、部门公布。

第三章 程序与形式
第九条 办事公开的基本程序是:
1、制定方案,提出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
2、报主管厅长审批,重大事项党组会议或厅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
3、组织具体实施。
第十条 办事公开的主要形式是:
1、制定下发文件;
2、召开会议通报情况;
3、发布公告;
4、召开新闻发布会;
5、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公开宣传报道;
6、开展咨询活动。

第四章 纪律与监督
第十一条 对批准公开的内容,必须按规定的范围、程序,采取相应的形式进行公开;对未经批准公开的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泄露。
第十二条 在审查审批有关部门报来的属应公开的事项时,必须要求有关部门同时上报该事项的公开情况。对未按规定公开的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 为保证本规定的执行,聘请人事工作监督员,对办事公开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要限期纠正,造成不良后果的,要给当事者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第十五条 厅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负责对各部门办事公开情况的督促检查并及时向厅党组和厅领导报告。各部门要及时报告本单位办事公开情况。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各部门根据本规定的精神,制定本单位办事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下达之日起执行。



1998年8月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违法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违法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津政发〔2010〕5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违法责任追究办法》印发给
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违法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及时纠正和处
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行政机关
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
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所属部门

(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活动中,不依法履行职

责,发生违法行为,需要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责任的,
依照本办法处理。
  第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承担政府信息公开违法
责任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或任免机关根据国家有关
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依法予以追究。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公开违法责任追究应坚持依法有据、违法
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责任追究的方式为: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改正;
  (三)通报批评;
  (四)处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第六条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责令改正;不及时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
影响的,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
予警告或记过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
分:
  (一)不公开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二)不编制、公布或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
息公开目录的;
  (三)未在20个工作日内公开形成或者变更的政府信息的;
  (四)未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
作年度报告的;
  (五)未及时向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提供应当主动公
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
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
息予以澄清而不发布、不澄清的。
  第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
织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造成
严重后果或影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
  (一)不依法受理申请人申请的;
  (二)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
方式和时限答复申请人的;
  (三)公开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能损害
第三方合法权益,未征得第三方同意的;
  (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
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要求该机关予以更正,应该
更正而不予更正的;
  (五)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六)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第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或影响的,对主要负责
人进行诫勉谈话或给予警告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
过、记大过或降级处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撤
职处分:
  (一)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的;
  (二)在公开政府信息前,未依法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
审查的;
  (三)对需要经过批准方可发布的政府信息,未经批准发布
的;
  (四)公开政府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危及国家安全、公共
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有本办法第六条、

第七条、第八条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
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同级监察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主管部门举报;对同级监察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
处理不满意的,可以向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或者政府
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机关按照分级管理、分
级负责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一条 政府信息公开违法责任人主动采取措施避免或挽
回损失及影响的,应当减轻处分;违法违纪行为轻微,经过批评
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于处分。
  第十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违法责任人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诉。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及规章决定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
职能的组织政府信息公开违法责任的追究,适用本办法。
  第十四条 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

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

单位信息公开相关责任的追究,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

构制定的有关规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12月31日
废止。2008年5月12日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
工作违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津政发〔2008〕49号)同时废止。
 


进口纸到货验收结算办法

国家出版局


进口纸到货验收结算办法

1982年6月9日,国家出版局

为健全进口纸到货验收制度,明确划分各有关方面的责任、义务,以利于配合协作。根据国家出版局转发《关于进口纸实行统一调度的会谈纪要》(以下简称《纪要》)规定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国家出版局纸张供应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负责办理进口纸定货,了解国外装船交货情况,安排变更分运和结算纸款等事项。新港到货公司派驻港员负责办理;上海、黄埔、青岛三个港口的到货,分别委托上海出版物资公司、广东省出版公司和山东省出版局印刷物资供应站代办(以下简称:代办单位)。公司和代办单位之间业务联系,按照《进口纸接运工作细则》的规定办理。
第二条 公司按照国家出版局下达的分配指标和代印任务,作出具体的供货安排后,应书面通知用纸单位(为简化手续不另签订合同);用纸单位如有不同意见,应在接到通知10天内正式以书面提出,可以另行协商。如在10天内未提出书面意见,公司的供货安排即起到供货合同的作用。到货时不得拒绝收货和拒付纸款。
第三条 为便于用纸单位作好收货付款的准备,公司业务科在预计的到货期前填写“进口纸分运计划通知单”通知港口办理分运时,应同时寄一联给用纸单位,做为到货“预报”。代办单位(新港为“公司”,下同)在轮船抵港靠岸时,应填写“进口纸卸船发货通知单”寄交收货单位,作为到货“确报”。
第四条 收货单位到车站提货办理交接时,应按照铁路运单所填的件数(运单如未写件数,应要求车站按实卸件数编写记录,通知代办单位)当场点验清楚。如有溢、短,应由车站编写记录,在到货10天内把这批纸每一车的货票(运单)连同车站记录挂号寄交代办单位查询并抄告我公司进口科,以便于全面核对。
第五条 按照《纪要》第三条规定,公司在开始卸船发货时,即按计划拨供的数量,一次向用纸单位托收纸款。收货时如发现溢短和残破雨湿事项,应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不得拒付纸款。
用纸单位验收完毕,应在最后一车到货的10天内和代办单位将实收件数核对清楚,公司按代办单位结清的实发件数结算;如和原收款数有出入时,另开调拨单补收或退款。
第六条 在港口已经检验的残损纸应在运单发货人声明栏注明。收货单位在车站办理交接点验发现雨湿、残破和污染时(以下统称残损)运单发货人声明栏没有签注的、或者超出签注的数量应分析原因要求车站编造记录。属于铁路责任的,收货单位直接向当地路局办理索赔,属于港口装车的原残应和代办单位联系,如在港口已经理残索赔,卸后未增加新的残损,即不再检验。如在港口未经检验,或在装车运输过程中新发生的残损,应找当地保险公司(没有保险公司的由人民银行信贷科代办)检验并作出联检记录,寄交代办单位办理索赔并抄告我公司。
第七条 进口纸是法定必检商品。一批到货如分拨多处,代办单位可指定其中一个收货单位(一般由分拨数较多的单位)报检。商检费由公司支付,商检局检验合格的结果单寄交公司。如不合格则需作出检验证书,将正本一份、副本三份、纸样三份并附索赔理由书(包括损失程度或影响使用的情况并计算出损失的数量)挂号寄交公司办理索赔。
第八条 进口新闻纸按国际市场惯例用毛重结算。因为批量过大,港口难于逐件核对重量,因此从1978年开始即按照每批到货的平均件重计算。进口胶版纸、铜版纸、字典纸等如国外是按重量结算,国内也改按平均件重结算,每件纸重量不等,盈亏互不找补。但个别零头打成小件者例外。
为了向国外索赔,收货时可过磅抽查重量,如果和筒上标记的重量不符,应报当地商检局检验出证。将证书正本一份、副本三份,寄交公司办理索赔。按令计量的平板纸令数或张数不符,按重量计量的实重和纸件标记不符,也可报检出证索赔。
第九条 公司收到的定货合同、国外发票、提单等资料寄一份给代办单位。收货单位按以上各条规定办理商检需用这些资料时,可向代办单位索取。
第十条 残短问题的索赔款,原则上残纸归谁,赔款也退给谁;短缺在用户付款数内的赔款给用户,短缺在公司付款数内的赔款归公司。办理报检支付的商检费用应从赔款中扣还。
质量问题的索赔款,原则上归公司收入,抵补质量合格不办索赔的商检费支出(法检商品是批批必检开支较大)。如因质量问题而影响纸张不能使用,或造成经济损失者,可按实际情况用赔款的一部分,最多为扣除商检费后的全部,补偿用户的损失。
第十一条 进口纸不论是运到其他地点还是在港口当地使用,一律按照公司的统一调拨价格(进口公司的国内交货价加公司的统一定额运费)结算。
发站(港)收取的运费、装车(船)费和其他杂费由公司负担。运到收货单位当地车站(码头)以后,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包括卸火车(船)费和车站(码头)的堆存费等)由收货单位负担。港口当地用户到港口提货时除外运公司收取的定额费、商检局进行品质检验的商检费由公司负担外,其他费用(包括装车费、市内运费和港口堆存费等)由收货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 本办法于1981年第三次进口纸接运工作座谈会起草,同年8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出版用纸调度会上征求意见。1982年5月第四次进口纸接运工作座谈会定稿,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批准,从1982年7月1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