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法律文书释明制度的缺陷和完善方向/刘黎明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1 01:01:37   浏览:86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在我国,法律文书释明制度出现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律文书释明制度的核心是赋予法官释明权,释明制度的出现,促进了庭审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当事人对法律及法律规则的知情权,是司法体制的一个进步。笔者经过对所在法院近几年来法律文书释明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现行法律文书释明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撰写本文旨在与全体同仁共同探讨法律文书释明制度的完善方向,以期共同提高。


一、法律文书释明制度的概念

法律文书释明制度是指在当事人主张不充分,不正确或者当事人误以为自己提出的证据已经很充足时,主审法官行使释明权,就案件在事实和法律上向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提示和讲解,使当事人能够有一个改正、补充和充分陈述案件事实及法律的机会。

二、法律文书释明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法官怠于行使释明权。当前,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引入了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法官依职权过多干预诉讼的情况逐步减少。但有的法官司法理念却又走向另一极端,过于强调程序的对抗性,法官中立性,裁判的被动性,认为当事人如因疏忽未提出相应主张而致败诉,责任在于当事人自己,法官只需依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作出判决即可,致使有时诉讼的结果完全背离了公正,使得诉讼带有投机色彩,严重了影响当事人对于司法公正的信仰。

(二)法官惧于行使释明权。审判中如何正确行使释明权,对法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实务中对哪些问题需要释明、如何释明、释明到何种程度较难掌握,操作不当就易于出现纠问式的庭审、职权的探知或诉讼辅导等有悖于法官中立的情形。同时,行使释明权往往意味着对一方当事人进行援助,对方当事人容易产生误解,所以也不好把握。囿于自身的能力素质,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明哲保身,许多法官不敢行使释明权。

(三)法官难于行使释明权。 释明权是法院的实务领域中的一个极具操作性的问题,但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法官的释明权,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司法解释中有所体现,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八条、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五条、第七十九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十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除上述的几条司法解释外,现有的法律再无其他规范。实际操作中,由于每个法官认识上的差异,对于应否释明、如何释明以及释明的内容应包括哪些等问题,个人掌握的标准不同,不自觉地表现出较大主观随意性很大,有损司法统一。


(四)法律文书释明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缺陷

民诉法中关于释明权制度的规定是相当简单。释明权制度的核心是释明权的范围。它是法官行使释明权的法律根据。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立法史上,对于法官何时应行使释明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仅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才有明确的规定。且该规定仅是对法官对法律适用方面的释明权,而没有规定事实的释明权。纵观世界各国对释明权制度的立法,对法官事实释明权的规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把法官对事实的释明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中,需要法官对事实的释明时也是相当普遍的。我国民诉法对法官释明权的范围规定得很窄。由于法律规定的法官释明权的范围过于狭窄,因此,在审判实践中,法官行使释明权就属于过度行使释明权。因为立法上法官释明权范围的狭窄,导致在审判实践中法官行使释明权的无法可依,立法上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法官释明权的行使。


(五)法官的素质存在差异

释明权的行使是法官的诉讼行为。它对于法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法官尽一个善良正直有法律水平的人能力去行使释明。法官素质包括:第一,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法官做到公正、正直,忠于法律,忠于事实,秉公办案。第二,精深的业务知识,要求法官精通法律,并有娴熟运用法律的技能。第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双方当事人的专业技能、法律知识、诉讼经验等方面能深入的洞察。从目前的法官队伍状况来看,关键是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不能适应行使释明权对法官所提出的高要求。


(六)对法律文书释明制度认识上存在误区

鉴于释明权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对一些法官而言,释明权仍为一个较为遥远的法律概念,只是随着《证据规定》的实施才引起法官和社会公众的视野。因此,部分法官对释明权制度的价值、意旨、性质、范围和现实意义等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致在实践操作中产生偏差和不当,造成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法官的中立地位错误认识。就当事人而言,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职权主义模式,部分当事人实现权利的依赖性较强,认为只要将一张诉状送到法院后,就完全属于法院的职责范围,由法院履行当事人的主要诉讼义务,没有积极主动全面履行应负的举证义务。还有部分当事人对释明权制度缺乏认识,当法官依法向一方当事人行使释明权时,对方当事人就认为法官有意偏袒一方当事人或替其打官司,对法官的释明行为产生合理怀疑。


三、法律文书释明制度的完善方向

法律文书释明制度若想得到完善,必须要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最大限度地实现实体公正。实现实体公正是司法程序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们对现代司法的基本价值需求,也是司法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对于法院而言,要查清案件事实,只能通过证据才能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案件事实回复到纠纷发生时的状态,这就必然要求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明确,证据确实充分。然而,由于当事人法律知识的欠缺,再加上对案件事实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导致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不准确、不恰当,陈述意见不明确、不到位,以及提供证据不适当、不充分的情况经常出现。如果完全按照当事人主义模式和法院审判中通行的“不告不理”原则,这部分案件很可能被驳回起诉。这样一来,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必然另行起诉,造成重复诉讼,增加了诉讼成本,降低了司法效率,影响了司法公正。规定法官释明义务就是在不放弃程序价值的前提下,倾向于对当事人实体权利的保护。在当事人不知如何进行诉讼时,法官必须履行释明义务,这样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有利于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图,从而确保法院做出公正的裁判,使裁判结果得到民众的认同。

(二)充分合理地提高司法效益。法官释明义务的履行不仅能兼顾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还能充分提高程序效益。通过释明,促使当事人提出充分、完整的诉讼资料,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就如何适用法律进行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发现案件的实质真实,并使当事人在诉讼中的程序主体权得到保障,防止了诉讼突袭,增加了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的接受程度,从而减少当事人的上诉、申诉,减少国家在二审和再审程序方面的经济成本,也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同时,法官进行释明时积极主动的姿态,符合我国大多数民众对司法的期待,有助于增强对法官的尊重,增加对司法的信任,加大司法的权威性,对社会行为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三)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诉讼程序极为繁杂,诉讼资料的提出、案件事实的陈述、法律适用的见解,不但一般人难以妥当处理,就是经过专业法律训练的律师,甚至包括法官也时常感到困惑。一个纠纷涉及多个法律关系,在当事人不知如何做出最有效最有力的主张而有可能导致败诉的情况下,法官明知如果当事人以另一法律关系作为诉讼基础则会胜诉,却闭着眼睛不告知。在对相关的纠纷可以利用同一诉讼程序解决的情况下,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可以更有力地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法官明知却不提醒,既不符合诉讼经济的要求,又违背了纠纷一次性解决的目的,间接影响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因此,必须规定法官的释明义务,促使法官对当事人进行积极协助,以期达到纠纷一次性解决的理想。所以说法律文书释明制度未来完善的方向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对诉讼请求的释明,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是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当事人只有妥当提出诉讼请求才能达到实现权利保障的诉讼目的。当诉讼请求不清楚或不充分时,法官应当通过向当事人发问的形式,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促使当事人清楚表明诉讼请求或补充完善其诉讼请求。当诉讼请求明显不当时,法官更应该通过释明,促使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并提出新的诉讼资料。由此可见,将释明规定为法官必须履行的义务已是刻不容缓。2、对举证要求的释明,当事人之间有争议的事实,如果根据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不能证明,就不能认定该事实成立。但如果当事人举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法官应该进行释明促使当事人举证,而不允许直接依据证明责任作出否定的判断。(1)在当事人举证不充分的情形下,法官应该告知其继续举证。(2)在双方当事人对举证责任的承担有争议时,法官应该明确告知当事人由谁对该事实承担举证责任。(3)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在形式上不符合法定要求,此时,法官应告知当事人所举证据的瑕疵情况,让其予以补正。如当事人只提供书面证言,应告知其通知证人出庭作证。(4)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超出了举证期限,按照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根据这一条,法院在组织质证前,应进行释明,告知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材料是证据失权,即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对方当事人有权拒绝质证,告知后,再征询对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质证。3、对法律观点的释明,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对事实依据充分注意,而对法律依据往往漠不关心,辩论时对适用法律只字未提,法官对此也是听之任之,认为适用法律纯属法官的事,最后裁判下来,当事人因对法律的不解,败诉后大吃一惊,甚至会有受蒙蔽之感,使案件的公正性受到怀疑。因此,当法院查明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效力与当事人的认识不一致时,法官必须履行法律观点开示义务,向当事人解释法律,促使当事人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并作出明确选择。这样,不仅使当事人打了一个明明白白的官司,而且也有利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从源头上解决矛盾纠纷。4、在法院判决后,对双方在法律适用方面争议较大的案件进行判后答疑,可帮助当事人在充分了解法律后对自己案件的胜负作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减少不必要的上诉、申诉,实现息诉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5、把握释明的限度,释明的限度是审判实践中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由于释明不可避免会受到法官个人的价值取向、职业素养、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极易混入法官主观随意性,导致释明不当。而不适当的释明又会招致当事人的不满,动摇其对法官中立和司法公正的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确立法官释明的原则首先是积极行使原则,规定在诉讼中法官应当积极履行释明义务,对依法应当履行而不履行或怠于履行释明义务的,法官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其次,适度行使原则,释明只能在法定范围、依法定程序进行,应当以探知当事人真实意思为界限,不能干预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诉讼权利的处分,过度行使与不适当行使都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再者是公正行使原则,应在当事人之间保持中立,不得有任何偏颇。最后是注意释明的行使方式,法官在进行释明时,一般应采用书面形式,采用口头告知形式的应当将释明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法律事实依据制作笔录备查。审前的释明应在庭审中予以核实,庭审中的释明应公开进行,释明后对当事人的意见,应认真听取,并记录在案。在法官不当履行时,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释明义务不当包括应当释明而未释明、不应当释明而进行了释明、释明超过必要的界限以及违反释明程序等情况。履行释明义务不当均可能损害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权,导致对当事人诉权的侵害,构成程序瑕疵。法官的释明义务相对应的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赋予当事人申请权。当法官怠于行使释明的情形下,由当事人启用申请权来提醒或促使法官正确和恰当地行使释明。赋予当事人异议权。当事人对法官采取的某些释明存有异议时,可以在诉讼中要求法官就其合理性作出解释。赋予当事人上诉权。因法官怠于行使释明或不当行使释明而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时,应该允许当事人以程序违法为由行使上诉权来进行救济,二审法院则根据程度轻重决定是否发回重审。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以诉讼案件的方式进入人民法院,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司法需求与现行诉讼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对人民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以及审判职能的延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法官释明所追求的是诉讼的公正,与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一致的。通过完善我国的法官释明制度,促使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对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充分释明,认真对案件进行判前释法、判后答疑,给予当事人充分陈述意见的机会,让当事人把话说完不至于当案件判决时给当事人意外打击,有利于化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让当事人打一个明明白白的官司,从而促进社会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使法院裁判的案件达到案结事了的效果,增强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有效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关于颁发《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颁发《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的通知
1993年9月3日,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铁道部、邮电部、水利部、中电联、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社会保险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健全全国社会保险统计组织工作,加强社会保险事业的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我部制定了《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和《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现予发布。执行中有何问题,望及时函告我部。附件:1.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
2.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

附件1:社会保险统计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地组织社会保险统计工作,保证社会保险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统计在社会保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和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社会保险统计是劳动统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对社会保险事业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含经国务院批准实行退休费用系统统筹的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统计(失业保险统计另行规定)。
第四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必须依照本规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设置统计台账,填报统计报表。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社会保险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统计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同级劳动部门、同级政府统计部门及上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应配备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担负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统计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有条件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可设立统计机构。
第七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必须依照本规定和有关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不得伪造、篡改。

第三章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统计职责
第八条 劳动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劳动统计的政策和规定;
(二)制定和实施全国社会保险统计调查计划,组织和协调全国社会保险统计工作;
(三)拟订全国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四)搜集、整理、提供全国社会保险统计资料,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实行统计监督;
(五)检查、审定、管理全国社会保险统计资料;
(六)组织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七)在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和加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八)指导、监督地方和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社会保险统计工作。
第九条 地方和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完成上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制定的统计调查计划,接受上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二)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保险统计调查计划及其调查方案,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保险统计工作;
(三)搜集、整理、提供本地区、本部门社会保险统计资料,对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实行统计监督;
(四)按规定检查、审定、管理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保险统计资料;
(五)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的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第十条 统计人员的权限:
(一)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社会保险资料;
(二)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
(三)对在统计调查工作中发现的违反国家政策和法规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
(四)依照《统计法》的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
第十一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统计人员违反《统计法》和本规定时,视其情节轻重,对有关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给予行政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统计调查与统计报表
第十二条 统计调查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按照统计调查项目编制统计调查计划和相应的统计调查表。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拟订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社会保险统计调查项目和报表制度,经同级劳动部门审批后报同级政府统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社会保险统计标准由劳动部统一制定。
地方劳动部门和实行系统统筹的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社会保险统计标准,但不得与全国社会保险统计标准相抵触。
第十四条 劳动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实行统计年报会审检查制度,每年组织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年报会审检查工作。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组织半年报或年报的会审检查工作。
地方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统计报表审核制度,即实行统计人员自审,本级机构负责人复审。

第五章 统计资料的档案管理与公布
第十五条 属于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分别由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建立统计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统计资料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核后,报同级劳动部门审批并公布。
第十七条 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和本规定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修改;如果认为统计资料不实,应当责成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资料如果上报期限已到,可先行上报并加说明,核实后确有错误,应当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内订正。
第十八条 属于国家机密的统计资料,必须保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制度

一、实施办法
(一)本套报表的调查对象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由地方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及实行系统统筹的部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填报。报表汇总采取逐级汇总上报方式。
(二)本套报表中的计量单位,金额为元,人数为人。上报劳动部的报表,金额单位为万元,不保留小数。
(三)各表的填报单位、统计范围、报送时间和报送方式见报表目录。

二、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
(一)《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表
1.“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2.“收入合计”:指报告期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四项基金收入之和,包括征缴收入和其他收入。
3.“征缴收入”: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个人实际征缴的基本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之和。包括单位或个人补缴历年欠缴的基金收入(实行差额缴拨办法的单位,按全额计算,下同)。
4.“其他收入”: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以外的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兑付有价证券利息收入、基金保值增值纯收益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基金异地转移收入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等,不包括下级上解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
5.“支出合计”:指报告期内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实行支付的社会保险金、管理服务费和其他支出之和。
6.“社会保险金”: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支付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及医疗保险费用之和(实行差额缴拨办法的单位,按全额计算,下同)。
7.“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从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之和。
8.“其他支出”:指除社会保险金和管理服务费以外的支出,主要包括基金异地转移支出、银行手续费、从基金中直接提取的退休人员服务经费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等。
9.“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10.“国有企业”:指参加全民所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全民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计入“国有企业”。
11.“城镇集体企业”:指参加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企业。包括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集体事业单位。
1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指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企业和其他企业。
13.“外商投资企业”:指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的港澳台投资企业也计入此项。
14.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按其参加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办法分别计入“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以下各表甲栏分组凡与本表相同的,含义也相同。另有解释者除外。
(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职工人数》表
1.“应参加统筹单位数”:指按当地政府规定,截止报告期末应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范围的单位数。
2.“已参加统筹单位数”:指截止报告期末实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数。
3.“应参加统筹的职工人数”:指按当地政府规定,截止报告期末应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范围的单位的职工人数以及个体劳动者。
4.“已参加统筹的职工人数”:指按当地政府规定,截止报告期末实际参加统筹的职工人数以及个体劳动者。
5.“国有企业职工”中,“长期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混岗的集体正式工以及1971年11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计划内长期临时工;“合同制职工”,指用工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含“农民合同工”、“农民轮换工”等,不含用全民企业指标安排到集体企业的“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指用工合同期限不满一年的职工,包括临时性的、季节性的职工。
6.“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中,“长期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和合同制职工,含按国家规定保留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含用全民所有制指标安排到集体企业就业的“合同制职工”。
7.“外商投资企业”中,各类职工仅指中方职工,不包括外方职工。“长期职工”仅指合同制职工。
(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离退休人员数》表
各项指标口径与表二相同。“原固定职工”:指以固定职工身份享受养老金待遇的离退休人员。
(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表
1.“工资总额”:指报告期内作为提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数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的统计口径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为准(下同)。
2.“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3.“应收合计”:指报告期内所有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之和,包括单位应缴纳和个人应缴纳两部分。
4.“已收合计”: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和个人实际征缴到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其他收入之和。在报告期内收缴的单位和个人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栏目。
5.“其他收入”:指报告期内除征缴收入之外的其他实际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兑付有价证券利息收入、基金保值增值纯收益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基金异地转移收入等。
6.“支出合计”: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构支出的离退休费用、管理服务费及其他费用之和。
7.“离退休费用”: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统筹项目和标准向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实际支付的离退休费用之和。
8.“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
9.“其他支出”: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支付的除离休退休退职费用和管理服务费以外的费用,主要包括基金异地转移支出、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从基金中直接提取的退休人员服务经费等。
10.“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的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五)《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情况》表
企业离退休费用大于缴纳养老金的情况和企业离退休费用小于缴纳养老金的情况中的“金额”: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拨付给该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用大于或小于该企业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差额。
(六)《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情况》表 1.“单位数”:指截止报告期末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并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直接经办的单位数。
2.“职工人数”:指报告期末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和个体经营者。
3.“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4.“收入”:指报告期内企业和个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基金异地转移收入、利息收入等。
5.“支出”:指报告期内按规定支付给职工或遗属的补充养老保险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异地转出基金等。
6.“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的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七)《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工资及因工伤亡人数》表
1.“职工人数”:指报告期末已经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
2.“工资总额”:指报告期内作为提取工伤保险基金基数的工资总额。
3.“伤残人数小计”:指报告期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因工负伤与职业病致残的职工人数(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须由各级劳动部门劳动鉴定委员会依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劳险字〔1992〕号)鉴定确认)。
4.“因工死亡人数”:指报告期内因工死亡的人数,包括因工致残人员在报告期内死亡按因工死亡处理的人数。
(八)《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情况》表
1.“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2.“应收”:指报告期内所有已经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应该缴纳的工伤保险费金额。
3.已收中“单位缴纳”: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从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实际征缴到的金额。
4.已收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单位缴纳以外的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等。
5.支出中“工伤费用”: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照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项目,支付给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因工伤亡人员的全部费用。
6.支出中“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
7.支出中“其他”:主要包括银行手续费等。
8.“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九)《女职工生育保险情况》表
1.职工人数中“合计”: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单位的全部职工。
2.“本期生育女工”:指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在报告期内生育女职工人数。
3.“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女职工生育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4.“应收”:指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在报告期内按照规定标准应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金额。
5.已收中“单位缴纳”: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从参加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单位实际征缴到的金额。
6.已收中“其他”:指报告期内生育保险基金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等。
7.“生育补偿费”: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报告期内按照女职工生育社会保险统筹项目,支付给生育女职工的费用之和。
8.“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生育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十)《医疗保险情况》表
1.“人数”:分别指截止报告期末参加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和参加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数。
2.“期初结余”:分别指截止上年末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绫金额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
3.“应收”:指报告期内按规定标准单位和个人应该缴纳的金额之和。
4.“征缴收入”: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向单位和职工个人实际征缴到的金额。
5.收入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征缴收入之外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罚款收入、基金异地转移收入等。
6.“医疗费用”:分别指报告期内从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中为参加统筹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治病按规定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不包括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所属的医疗部门的管理费用。
7.“管理服务费”: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规定分别从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中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所属的医疗部门的管理服务费用计入此项。
8.支出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医疗费用和管理服务费以外的支出,包括银行手续费、基金异地转移支出等。
9.“期末结余”:分别指截止报告期末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和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十一)《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基本情况》表
1.“机构数”:指截止报告期末独立设立的社会保险管理事业机构,不包括兼管社会保险工作的机构,如劳动部门的保险处、产业部门的劳资处等。
2.“人员编制数”:指截止报告期末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经当地编委批准的编制人数。
3.“实有人员数”: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实际在编和非在编的人数,包括长期职工(含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和借调、聘用人员,不包括在企业、银行等单位聘用的专管员、代办员。
4.实有人员数中的“财会人员”、“统计人员”、“微机人员”三类人员中出现兼职情况,只归属其主要工作岗位一类。
5.“期初结余”:指截止上年末各项管理服务费滚存结余金额,包括上年末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专业基金滚存结余。
6.“本年提取”: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分别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女职工生育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中按规定标准提取的管理服务经费之和。
7.“财政补贴”: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从财政部门得到的弥补管理服务费不足的财政补贴经费。
8.收入中“其他”:指报告期内除本年提取和财政补贴之外的收入,主要包括管理服务费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兑付有价证券利息收入等。
9.“支出”: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服务费全部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业务费支出、设备购置费支出、基建修缮费支出、房屋租赁费支出以及从管理服务费中开支的退休职工服务费等。
10.“期末结余”:指截止报告期末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服务费滚存结余金额,即期初结余+报告期内(收入--支出)之和。
(十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人员构成情况》表
1.“文化程度”:指取得相应文凭或同等学历。
2.“技术职称”:指被聘用的职称和取得资格的职称。
3.“按文化程度分”和“按技术职称分”中的“人员合计”: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内的实有人员。

三、社会保险统计报表审核重点
(一)表一
1.宾栏关系:
(1)1+2--5=9;(2)2=3+4;(3)5=6+7+8
2.甲栏关系:
(1)1=2+3+4;(2)4≥5
(二)表二
1.宾栏关系:
(1)3=4+6;4≥5;(2)7=8+10;8≥9
2.甲栏关系同表一
(三)表三
1.宾栏关系:
(1)1=2+3+4;(2)5=6+7+8
2.甲栏关系同表一
(四)表四
1.宾栏关系:
(1)2+6--11=15;(2)3=4+5;(3)6=7+10;(4)7=8+9;(5)11=12+13+14
2.甲栏关系:
(1)1=2+6+10;(2)2=3+5;3≥4;(3)6=7+9;7≥8;(4)10≥11
(五)表五
甲栏关系同表一
(六)表六
1.宾栏关系:
(1)3+4--5=6
2.甲栏关系:
(1)1=2+3+4;(2)5=6+7+8
(七)表七
1.宾栏关系:
(1)2>4;(2)4=5+6+7
2.甲栏关系同表一
(八)表八
1.宾栏关系:
(1)1+3--6=10;(2)3=4+5;(3)6=7+8+9
2.甲栏关系同表一
(九)表九
1.宾栏关系:
(1)2>3;(2)4+7--10=14;(3)7=8+9;(4)10=11+12+13
(十)表十
1.宾栏关系:
(1)3+5--8=12;(2)5=6+7;(3)8=9+10+11
(十一)表十一
1.宾栏关系:
(1)3>4+5+6;(2)8+9--13=14;(3)9=10+11+12
2.甲栏关系:
(1)1=2+3+4
(十二)表十二
1.宾栏关系:
(1)1=2+3+4;(2)5=6+7+8+9;(3)1=5
2.甲栏关系同表十一
(十三)逻辑关系
1.表一宾栏1=表四宾栏2+表六宾栏3+表八宾栏1+表九宾栏4+表十宾栏3
2.表一宾栏2=表四宾栏6+表六宾栏4+表八宾栏3+表九宾栏7+表十宾栏5
3.表一宾栏3=表四宾栏7+表八宾栏4+表九宾栏8+表十宾栏6
4.表一宾栏4=表四宾栏10+表六宾栏4+表八宾栏5+表九宾栏9+表十宾栏7
5.表一宾栏5=表四宾栏11+表六宾栏5+表八宾栏6=表九宾栏10+表十宾栏8
6.表一宾栏6=表四宾栏12+表八宾栏7+表九宾栏11+表十宾栏9
7.表一宾栏7=表四宾栏13+表八宾栏8+表九宾栏12+表十宾栏10
8.表一宾栏8=表四宾栏14+表六宾栏5+表八宾栏9+表九宾栏13+表十宾栏11
9.表一宾栏9=表四宾栏15+表六宾栏6+表八宾栏10+表九宾栏14+九十宾栏12
10.表一宾栏7=表十一宾栏10
11.表十一宾栏3≥表十二宾栏1
表十一宾栏3≥表十二宾栏5
社会保险统计报表目录
------------------------------------------------------------
| 表 号 | 表 名 |报告期别|
|----------------|----------------------------|--------|
| | | |
| | | |
| | | 年 报|
|劳险年综1表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半年报|
| | | |
| | | |
|----------------|----------------------------|--------|
|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 | |
|劳险年综2表 | | 同上表|
| |统筹职工人数 | |
|----------------|----------------------------|--------|
|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 | |
|劳险年综3表 | | 同上表|
| |统筹离退休人员数 | |
|----------------|----------------------------|--------|
|劳险年综4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同上表|
|----------------|----------------------------|--------|
|劳险年综5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情况 | 同上表|
------------------------------------------------------------
--------------------------------------------------------------------------
填报单位 | 统计范围 | 报送时间 | 报送方式 |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 | | | |
划单列市社会保险管理机 |参 加 社 |年报:二 | 报 表 |
构,铁道部、邮电部、水利 |会 保 险 |月底前 | 及 数 |
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基 金 统 |半年报: | 据 库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 |筹 的 单 |七月底 | 同 时 |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位 |前 | 报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续表
------------------------------------------------------------
| 表 号 | 表 名 |报告期别|
|----------------|----------------------------|--------|
|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 | |
|劳险年综6表 | | 同上表|
| |性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 |
|----------------|----------------------------|--------|
| |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 |
|劳险年综7表 |的职工人数、工资及因工伤亡 | 同上表|
| |人数 | |
|----------------|----------------------------|--------|
|劳险年综8表 |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同上表|
|----------------|----------------------------|--------|
|劳险年综9表 |女职工生育保险情况 | 同上表|
|----------------|----------------------------|--------|
|劳险年综10表 |医疗保险情况 | 同上表|
|----------------|----------------------------|--------|
| | | |
|劳险年综11表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年 报|
| | | |
|----------------|----------------------------|--------|
|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人员构成 | |
|劳险年综12表 | | 年 报|
| |情况 | |
|----------------|----------------------------|--------|
| | | |
|劳险年综13表 |实行社会保险统筹的市县数 | 年 报|
| | | |
------------------------------------------------------------
--------------------------------------------------------------------------
填报单位 | 统计范围 | 报送时间 | 报送方式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同上表 |
------------------------------|------------|------------|------------|
| 社会保险 | | |
同上表 | | 二月底前 | 同上表 |
| 管理机构 | | |
------------------------------|------------|------------|------------|
| 社会保险 | | |
同上表 | | 二月底前 | 同上表 |
| 管理机构 | | |
------------------------------|------------|------------|------------|
| 国家市县 | | |
同上表 | | 二月底前 | 同上表 |
| 行政区划 | | |
--------------------------------------------------------------------------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万元
------------------------------------------------------------------------
|期 初| 收
| |------------------
|结 余|合 计|征缴收入|
------------------------------------------|--------|------|--------|
甲 |序 号| 1 | 2 | 3 |
----------------------------------|------|--------|------|--------|
总 计 | 1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3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 4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 5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表 号:劳险年综1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入 | 支 出 | 期 末
------|----------------------------------------------|
其 他|合 计| 社会保险金 | 管理服务费 |其 他| 结 余
------|------|--------------|--------------|------|------------
4 | 5 | 6 | 7 | 8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报出日期:199 年 月 日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职工人数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人
------------------------------------------------------------------------
|统筹单位数(个)|
|----------------|------------------
| | | 应 参
| | |------------------
|应参加| 已参加| |
| | |合 计|长期职工--
| | | | |
----------------------------------|------|--------|------|--------|
甲 |序 号| 1 | 2 | 3 | 4 |
--------------------------|------|------|--------|------|--------|
总 计 | 1 |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3 |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 4 |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 5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表 号:劳险年综2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职 工 人 数
----------------------------------------------------------------
加 | 已 参 加
--------------------|------------------------------------------
| | | |
----------|临时职工|合 计|长期职工------------|临时职工
合同制职工| | | |合同制职工|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报出日期:199 年 月 日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离退休人员数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人
--------------------------------------------------------------------------------
| 应参加统筹的年末人数 |
|------------------------------------------|
|合 计|原固定职工|原合同制职工|原临时工|
----------------------------------|------|----------|------------|--------|
甲 |序 号| 1 | 2 | 3 | 4 |
--------------------------|------|------|----------|------------|--------|
总 计 | 1 |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3 |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 4 |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 5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表 号:劳险年综3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已参加统筹的年末人数
--------------------------------------------
合 计|原固定职工|原合同制职工|原临时工
------|----------|------------|----------
5 | 6 | 7 | 8
------|----------|------------|----------
| | |
| | |
| | |
| | |
| | |
--------------------------------------------
报出日期:199 年 月 日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万元
------------------------------------------------------------------------------------
| | | 收
| | |--------------------------------
|工 资|期 初| 应 收 |
| | |----------------------|--------
|总 额|结 余| |单 位|个 人| |
| | |合 计| | |合 计|
| | | |缴 纳|缴 纳| |
----------------------------------|------|------|------|------|------|------|
甲 |序 号| 1 | 2 | 3 | 4 | 5 | 6 |
--------------------------|------|------|------|------|------|------|------|
总 计 | 1 | | | | | | |
一、国有企业 | 2 | | | | | | |
1.长期职工 | 3 | | | | | | |
其中:合同制职工 | 4 | | | | | | |
2.临时职工 | 5 | | | | | | |
二、城镇集体企业 | 6 | | | | | | |
1.长期职工 | 7 | | | | | | |
其中:合同制职工 | 8 | | | | | | |
2.临时职工 | 9 | | | | | | |
三、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10 | | | | | | |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11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制表人签章: 报出日期:
表 号:劳险年综4表
制表机关:劳动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 号:劳部发〔1993〕257号
----------------------------------------------------------------------------
入 | 支 出 |
----------------------------------|------------------------------|
已 收 | |离 退|管 理| |期 末
----------------------------------| | | | |
征缴收入 | |合 计|休 退|服 务|其 他|结 余
--------------------------|其 他| | | | |
小 计|单位缴纳|个人缴纳| | |职 费| 费 | |
------|--------|--------|------|------|------|------|------|--------
7 | 8 | 9 | 10| 11| 12| 13| 14|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 年 月 日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情况
填报单位: 199 年(半)年报 单位:人
--------------------------------------------------------------------------------
| 企业离退休费用大于缴纳养老金的情况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政府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洛政〔2012〕9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新区管委会,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洛阳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洛阳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下简称城市配套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配套费是指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为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所收取的费用,专项用于城市道路、桥涵、供气、供热、给水、排水、路灯、环卫、园林、消防、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均应按照本办法缴纳城市配套费。

第四条 市财政部门为城市配套费的征收机关,经市政府批准委托规划部门代征。

第五条 征收(代征)机关负责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旅游园区、伊滨区辖区范围内的城市配套费的征收;吉利区和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本辖区内城市配套费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各县(市)人民政府开征城市配套费,应向市政府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 城市配套费的征收标准按规划批准的建筑面积计征,每平方米征收120元,主要用于建设项目规划红线外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第七条 属国家、省政府文件规定减免的建设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其它特殊情况需减免的,由市政府研究决定。

  第八条 本着征收与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到洛阳市行政服务中心城市配套费代征服务窗口办理城市配套费的相关缴纳手续。

  第九条 城市配套费征收(代征)机关要在收费场所显著位置,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第十条 征收(代征)机关收取城市配套费,应使用省财政厅统一监制的收费基金专用票据,所征收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代征)单位不得随意减免、截留、坐支、挪用。

  第十一条 供气、供热、供水等企业凭缴纳城市配套费收据办理入网手续。对未缴、少缴城市配套费而申请入网的项目,应通知其按现行标准补缴城市配套费。

  第十二条 财政、发改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城市配套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城市配套费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三条 征收(代征)机关要严格按规定的收费范围、标准、程序收取城市配套费,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自立收费项目、扩大或缩小收费范围。

第十四条 按本办法开征城市配套费后,原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及暖气(热力)初装费、燃气初装费停止征收。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原《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洛政〔2009〕133号)同时废止。